忆我的恩师
中国画家罗铭
文/何安国
Chaoshanstyleofstudy
[潮风研究]
学生何安国和恩师罗铭,师母丁留晖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新中国新时代的需求下,一批年轻有为的国画家,致力于中国画的改革创新,试图通过写生来反映新中国的新气象、新建设,带给传统中国画新面貌.一九五四年九月,在北京北海公园举办的“李可染、张仃、罗铭水墨写生画展,”便是这一历史背景的集中反映,推动了当时以写生改造传统中国画运动,成为二十世纪中国画改革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为二十世纪中国画创新发展探明了一条可行之路,一直延伸至今。作为当事人之一的罗铭先生,从此进入了公众视域。
罗铭,字西甫,号西父。一九一二年九月出生在广东普宁的一个医生家庭,其父除了从事医业外,喜好绘画,受到家庭影响。罗铭从小便对绘画产生了浓厚兴趣。中学毕业后,他同时考上了广州烈风美专和医校,但他最终选择了弃医学画,先后就读于广州烈风美专、上海美专、上海昌明艺专。他拜王一亭、黄宾虹、潘天寿、王个簃、贺天健等名师为师,打下了深厚的中西画基础。毕业后回到潮汕,在汕头,普宁等地教美术。教学之余,写生创作,举办画展,成为岭东名家。他笔下的麻雀生动活泼,富有情趣,深的民众喜爱,而他赢得“罗铭雀仔”美名。
罗铭先生作品
一九四七年,因为战乱,罗铭先生旅南洋等地,并侨居马来亚。坚持写生创作,呼吁中国国画改革,身体力行,先后在泰国、印尼、新加坡、马来亚、越南等地举办画展,赈灾济民,蜚声海外,后结集出版了《罗铭纪游画集》,徐悲鸿先生欣然为之题签作序,给予极高的评价。
一九五二年,受徐悲鸿先生的邀请,罗铭先生放弃了南洋优裕的生活,毅然回国。到中央美术学院任教,教授山水画。罗铭先生非常重视传统,注重生活,主张道法自然,强调深入生活,认为生活才是艺术家创作的源泉,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视写生为中国画创作的灵魂,并将写生带入自己的教学,探求中国山水画的新发展。
一九五七年上半年,罗铭先生与李可染,张仃跋山涉水,前往黄山,苏杭等地写生,同年九月,在北海公园举办了“李可染,张仃,罗铭水墨写生画展”。齐白石先生为展题了展名,给予高度最好的白癜风治疗医院北京中科医院曝光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angjiajiezx.com/zjjsqh/10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