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台灯 >> 台灯优势 >> 正文 >> 正文

江梦南于无声之处响惊雷

来源:台灯 时间:2023/2/7
                            

记者

杨国军

编辑

董宇平

无声花开,梦里江南。

半岁时,她双耳失聪,但她通过读唇语学会了“听”和“说”:凭借优秀的学习成绩,她成为家乡小镇上近年来唯一考上重点大学、最终到清华念博士的学生??

大学时,她获得了自强自立大学生标兵、白求恩医学奖学金、东荣奖学金等表彰和荣誉;博士时,入选“感动湖南”年度致敬人物、荣获年清华大学学生年度人物、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她就是,湘妹子、失聪女孩、清华博士江梦南。

于无声之处响惊雷,于荆棘之处踏坦途。生活、成长、求学,每一步都是“困难模式”,江梦南却说:“我从来没有因为听不见,就把自己看成了一个弱者,我相信自己不会比别人差。”

“我并没有怨天尤人,并不觉得自己比别人差”

把时间的指针拨回到30年前。

年,江梦南出生在湖南郴州市宜章县的一个瑶族家庭,随母亲江文革的姓,因为父亲赵长军希望她长大后向她母亲一样优秀。

她的到来,为整个家庭增添了不少的欢声笑语,身为教师的父母也为她取了一个诗情画意般的名字“梦南”,寓意“岁月静好,梦里江南”。

只不过,这一切的美好被突如其来的“噩耗”击碎。

江梦南半岁那年的一天夜里,因肺炎导致高烧不退。看着活泼爱笑的小梦南被病痛折磨得哭声不止,父母抱着小梦南,一路小跑着来到当地的诊所,由于当时的医疗设施不健全,为了退烧注射了过量的链霉素。

烧虽然退了,可耳朵听力却严重受损——左耳听力损失大于分贝,而右耳的听力则完全丧失听力。

自从江梦南双耳丧失了听力,她的父母没有一天“安生”过,有时候大半夜都会在睡梦中惊醒,始终不敢相信,也不愿接受“我女儿听不见了”的现实。

“只要有一丝希望,我们都不会放弃。”寒来暑往,江梦南的父母踏上了漫长的“寻医路”。

“我们真的无能为力”“现在的医疗技术还达不到恢复听力的水平”“耳聋成了已定的事实,希望你们能理解”??

对于这个结果,医生都无能为力,这相当于当时的江梦南即便戴上助听器也听不见任何声音。

“别的孩子都开始上学了,咱家的梦南该怎么办?”父母开始为梦南的未来发起了愁。好心人劝说:送到聋哑学校吧!

这意味着,江梦南将与这个“有声的世界”彻底诀别。

“即便全世界抛弃你,我们也要陪伴你。”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掌中宝,江梦南的父母咬着牙,又一次开启了新的征程——陪你长大。

“这是一件能把正常人‘逼疯’的事情。”江梦南的父母说,他们对江梦南进行语言训练时,整个过程异常艰辛。

起初,江梦南的父母将她的肉乎乎的小手放到他们的喉咙上,让她一遍遍感受他们说话时声带产生的振动。持续一段时间后,他们将梦南的手放在他们的嘴上,让她感受说话时不同字所产生的气息??

“一个字,可能要读1万次、10万次。”就这样,梦南慢慢能够发音,虽然不是那么清晰,但是,这对父母来说,却是天大的鼓励。

夜深人静,万家灯火。每晚,江梦南的父母就像一个普通的父母那样,自顾给女儿讲故事,他们沉浸在那样的时刻,甚至忘了,女儿根本听不到他们的声音。

“第一次听见我女儿叫我爸爸的时候,我真的??”江梦南的父亲回忆起那个画面时,笑着,笑着,就哭了。

“可能有一些口型非常像的音,花、瓜,就要把我的手,放在他们的嘴巴附近感受这些气流。花,有气流;瓜,没有。”江梦南介绍说,这需要很多遍的反馈,才可以慢慢练成这样一个“肌肉记忆”。

上天无情地关上一扇门,江梦南却在父母无私的帮助下奋力为自己推开了一扇窗。

常人很难想象,在无声的世界里,江梦南是如何通过海量的重复与练习,学会读唇语的。

问题来了。即便学会了唇语的江梦南,还是“无学可上”。

在父母的努力训练下,江梦南没有上过一天特殊教育学校,因为她父母坚持要让女儿去公立小学读书。但没有一个正常的小学肯接收她,以至于到了上学年龄,江梦南又多上了一年学前班。

一段台阶的距离有多远?有人说,不过是“几步”的功夫。但对于那时的江梦南而言,那是阻碍她通往诗和远方的长度。

江梦南说,有一个场景她印象非常深刻。当时,她的学前班跟她的小学中间有一段台阶,小学在台阶上面,她的学前班在台阶下面。她站在台阶上,看到其他同龄人都顺着台阶往上爬去读小学,她自己顺着台阶往下走。“我当时在台阶上就哭了。”

“梦南可以上正常学校啦!”得知一学校“破例”招收江梦南的消息后,她的父母相拥痛哭,忙给梦南买了新衣服、新书包,上学的那天还专门给她扎上了漂亮的“马尾辫”。

学校也将江梦南的情况转告给当时的班主任,唯一“特殊”的就是她得坐在班级里最前排,靠看着老师的嘴唇来听课。

谁也不敢相信,江梦南仅靠着坐在教室前排,读老师口型“听课”,并凭借惊人的努力和记忆力,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甚至,为了补上学前班多读的那一年,她在四年级暑假自学了五年级所有的课程。

“在小学时,我就跳级了两次,因频繁的跳级,同班同学还以为我走错了教室。”江梦南笑着说。

“我并没有怨天尤人,并不觉得自己比别人差。”伴随着年龄的长大,江梦南更加了解耳聋这件事,也感受过他人异样的眼光,但她从来不觉得自己是一个弱者,她也相信自己可以做得更好,定下某个目标后,她便鼓足了劲去拼搏。“我要拼劲全力成为父母的骄傲!”

江梦南的求学之路,仿佛“开挂”般——一路凯歌长鸣。

小升初时,她以全市第二名的成绩考入了郴州市六中;年参加高考,总分成绩虽然超过一本线,可她觉得自己没有发挥好,又复读了一年,并以分的成绩考入了吉林大学。

就这样,好强的江梦南一路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吉林大学的本科、硕士。并于年,考上了清华大学生命与科学学院的博士,主攻肿瘤免疫和机器学习。

江梦南表示,她经常跟别人说,千万不要因为她听不见就放低对她的要求和标准。“我更希望他们以一个健全人的标准要求我。”

“原来人世间有这么多美好的声音”

人声嘈杂、蝉声起伏、蛙声一片??这些声音对于普通人来说早已见怪不怪了。

但对于江梦南来说,所有的声音都是陌生的,甚至可怕的。因为在装上人工耳蜗之前,她的世界还是“安静”的。

年,江梦南第一次有机会获得真正的听力。当时,社会组织一项公益项目,可以免费为她植入人工耳蜗。

“这是一家人天大的事!”江梦南的父母拿着简介,戴上老花镜,像是做错了事的孩子一样,蹑手蹑脚地坐在台灯下一个字、一个字反复地看,生怕错过了什么而影响他们的女儿听见声音。

分析、讨论、争论??不知不觉,天边已泛起了鱼肚白。研究一夜无果后,江梦南的父母专门瞒着她跑到省会长沙,找专业的医生进行咨询。

“我们虽然知道结果,但还是想试试。”得到的回复依旧是:风险太大,不建议手术。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年,江梦南即将在吉林大学硕士毕业。这也迎来了她第二次“获声”的机会。

德不孤,必有邻。江梦南所在学校驻地长春的一位医生,多次看到她的故事后非常感动,也十分触动。

思考成熟后,这名医生联系到江梦南的父母,“连哄带骗”把她带到了诊室,劝她植入人工耳蜗。

面对突入其来的一切,让江梦南的一家感到既幸福,又紧张。“我不怕手术带来的疼,就怕没有希望。”

“你已经走这么远了,为什么不试试看?”江梦南被医生的这句话打动。

如这名医生所说,在26年的风雨声,江梦南一直在无声的世界里突围,她已经习惯了花开的静谧、岁月的无痕。“但我始终相信:花开有声,岁月有痕!”

热浪滚滚,在烈日下柳树一动不动地吐着热气,这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夏天。而对于江梦南来说,是值得纪念的,因为她右耳成功植入人工耳蜗。

问题又来了。由于江梦南长时间处于无声的状态,对于外界的声音是不习惯的。普通的环境音,都超出她身体的承受范围,让她感到“头很晕,视线都在震颤”。

“那种感觉真得很难受,像是中暑了,也像是晕车。”江梦南说,即便是再多的不适,她也能克服,“我要用心感受这个世界的声音!”

起初,她把自己关在密闭的房间里,用调节耳蜗的音量来感受身体接触声音的能力。然后,慢慢的试着走出去聆听外面的声音。通过一段的适应性训练,她明白了一件事“原来人世间有这么多美好的声音!”

对于重获新“声”的江梦南而言,所有的声音都是新鲜的。有时,她听到鸟叫的声音会欢喜得放声大笑;有时,她听见风吹落叶的声音会莫名的心伤。

“挑战自我,是我生命的一部分。”她重新听见了世界,也就必须重新学习发音,汉语、英语,说话、唱歌,一个字一个字纠正。经历了短暂的困扰后,她开始慢慢习惯这略显嘈杂的世界。

“我的爸爸妈妈就是我的骄傲!”江梦南不记得小时候父母教她说话的过程,如今在某些瞬间,她说自己似乎看到了当初坐在爸爸妈妈怀里,对着镜子不断练习口型的场景。

“她成功挑战了自己,也创造了医学上的一个奇迹。”那名医生得知江梦南成功适应声音后欣喜若狂地说:“为梦南点赞!正是因为梦南通过学习模拟发音,有效训练了发音器官,才有今天安装人工耳蜗重新学习正常发音的可能。”

江梦南的名字很美,她的人生用她的努力谱写出了人生的岁月静好,当梦回江南的时刻,她一定会感谢不曾怯懦过的自己。

恢复听力后,江梦南仍和父母保持着文字沟通的习惯,几乎每天她都要跟爸爸妈妈发短信、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angjiajiezx.com/zjjsqh/1241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