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不稀罕考清华北大,我想考也能考上。”
“你要是能考清华,我就能当作家。”
“可以啊,那咱俩就打个赌,我考清华,你当作家,看看谁做不到。”
这是刘化楠同自己母亲王秀云的一次谈话。
人们不知道的是:当时的刘化楠还是个”学渣“,而他的母亲则是个”文盲”。
要是换成普通人,那是连想都不敢想,甚至还要说上句“痴人做梦”。
如今,距离母子的赌约已经过去20多年了,结果怎么样了呢?
目不识丁的母亲和叛逆的学渣儿子
年,王秀云出生在山东省沂南县青坨镇南宅子村的一家农户里,她是家里的长女。
这里地处沂蒙山区,到处都是半山腰,而且人多地少,人们每天拼了命地劳作,却依然难以摆脱贫困的命运。
由于农村教育落后,好几个村子附近才有一个学校,孩子们只能到镇上去上学。由于还没到上学的年纪,王秀云便偷偷趴在窗户边上看这些学生们上课。
到了上小学的年龄,王秀云满怀期待去了学校。可只上了半天学,就被怒气冲冲的父亲带回了家:“你跑去上什么学,弟弟妹妹谁照顾?”
王秀云虽然小,但也明白自己是上不成学了。这让她感到非常委屈,在小床上哭了整整一天。
可懂事的她也明白,以他们家的生活条件,上学确实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于是她收起了想要读书的心思,开始一心一意地帮父母种田,挑起了家里的重担。
16岁时,王秀云跟随民工团到岸堤水库加固大坝,为了丰富大家的文化生活,团里打算开展一次汇演,她则被选上去排演节目。
去了之后先给每人发一张油印的歌词,要求背下来,可是她却一个字也不认识,这让王秀云发愁地大哭起来,为了不出笑话,她含泪推掉了这次汇演。
这也让王秀云清楚地意识到:不识字成了她最大的遗憾和耻辱。
时光荏苒,转眼间,王秀云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22岁那一年,她在亲戚的介绍下,嫁给了乡村教师刘京科。
她的丈夫爱好文学,还经常写一些诗歌、散文之类的文章,虽然自己并不识字,却有着很强的求知欲,她要求丈夫将写的每一篇作品都读给她听。
王秀云成了丈夫最忠实的听众,后来丈夫还给她读了《小二黑结婚》、《孽债》等经典小说,这让她无趣的生活增添了一抹亮色。
婚后不久,夫妻俩就生了一个儿子,他们给孩子取名叫刘化楠,寓意化解艰难险阻。
因为自己从小就没有上过学,王秀云是一直心存遗憾的,因此她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好好上学,通过读书来改变命运。
刘化楠小时候非常聪明,没有辜负父母对他的期望,成绩总是在班级里名列前茅,每次考试都能将奖状带回家。
可上了初中的刘化楠进入了叛逆期,他开始反感起母亲对他的管束,明明自己是个文盲,却还要让他好好学习。
他开始逃课打架,老师每天布置的作业也不做,甚至萌生了不想上学的念头,认为打工都比上学有意思。
刘化楠的转变,让王秀云气急败坏却又无计可施。
一场暴力教育引发的“豪赌”
某天,王秀云突然接到了儿子学校的“请问是刘化楠的家长吗?麻烦您到学校来一趟!”
这时的王秀云刚忙完地里的活正准备给一家人做饭,听老师电话里的语气,预感可能发生了什么不好的事情,她的内心十分慌张,急急忙忙地赶到了学校。
敲开老师办公室的门,王秀云立马上前询问发生了什么事。从老师的口中得知,刘化楠在学校和同学发生了矛盾,不小心打伤了同学的脑袋。
听完老师的话,王秀云只能先忍着心中的怒火向同学的家长赔礼道歉。
回到家,王秀云长久以来压抑的怒火再也压抑不住,她一巴掌扇在了儿子的脸上。
她原本以为,自己的这一巴掌可以让儿子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有所收敛。可让她没想到的是,儿子对她的管教很不服气。
就此,俩人的矛盾一触即发。
“你要是能考上清华,我这个文盲就能当作家!”
在争吵过程中,王秀云气急得说出了这样一句话。
不服气的刘化楠,连忙跑去拿来纸笔要和王秀云签下赌约,两人是谁也不服谁。
王秀云看话已说出口,再收回的话,以后在孩子面前毫无威信可言,所以赌气“应战”。
一个是不识字的农民,一个是成绩不好的学生。
对他们而言,这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挑战。
刚开始,母子俩并没有把赌约放在心上,直到后来发生的一件事让他们彻底转变。
就在刘化楠的父亲刘京科刚进县广播站工作没多久,就因为计划生育的政策被开除了,因此,家里的重担一下子落在了王秀云的身上。
为了不让王秀云那么辛苦,刘京科便去了县里的工地上找了一份体力活,虽然赚得不多,但也能勉强贴补家用。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几个月后的一天,村里有人问王秀云:“听说刘京科的腿被砸伤了,现在怎么样了?”
王秀云一脸茫然,丈夫并未提起过,但很快,她就反应了过来:“好多了,都能下地干活了。”
随后,她急冲冲地赶回家,让刘化楠准备一些吃的,然后带着儿子去工地探望丈夫。
在路上,刘化楠忍不住问母亲发生了什么,王秀云心疼地说:“你爸跟我说这几天工地忙,他要在工地上住几天,今天我才知道,他分明是受伤了不敢回家。”
听完母亲说的话,刘化楠一言不发,默默加快了脚步。
等二人赶到工地,天已经黑了,寒风不停地吹打在身上,在工地上几盏大灯泡的映照下,他们看见了正在干活的刘京科。
他正一瘸一拐地推着小推车将沙子从工地的一边运到另一边,这让在黑夜中的母子二人感到无比心酸。
看着这一幕,他们忍不住流下眼泪,刘化楠率先开口:“妈,我想好好上学了,我想让咱家过上好日子。”
王秀云伸出手摸了摸儿子的头:“好,那咱就遵守那个约定吧。”
刘化楠郑重地点了点头。
母子同发力,圆梦路上你追我赶
之后的日子里,刘化楠变得非常努力,上课认真听讲,课下积极向老师请教。以前的朋友找他去玩,他也都一一拒绝了,将自己的一门心思全都扑到学习上去。
当时,刘化楠的英语基础很差,于是他就在自己的房间里贴满了英文的单词和句子,每天睡觉起床都要看几遍,即使走在路上,手里也会拿着一本英语书。
看到儿子如此努力,王秀云也不甘落后,连拼音都认不全的她,买了一张拼音图表,开始从拼音学起。
然而,那时的王秀云已是40多岁的人了,每天又有很多的家务杂事,又要学那些汉语拼音,着实让她头疼。
每天早上,她都感觉自己已经记熟了,可中午写的时候,却又分不清哪个字母是哪个字母了。
但她并没有因此就轻易放弃,为了能快点学好拼音,她每天天不亮就起来读、写,到了晚上就躺在床上用手比划。
经过王秀云的不懈努力,她终于把汉语拼音全部学会了。刘京科又把家里的新华字典给了王秀云,教她读书、写字,空暇的时候还会给她讲一些文学知识。
没过多久,王秀云认识的字越来越多,她已经可以自己读报刊和一些小说了,并且能将书里的内容讲给丈夫听,这让王秀云再次体会到了知识的美好。
有一天,刘化楠回到家,竟然看到母亲坐在床沿上抹眼泪,刘化楠着急地询问母亲发生了什么事。
王秀云不好意思地笑了:“我用了三个月把《红楼梦》读完了,实在是太感人了。”
听完母亲的话,刘化楠觉得母亲真是太可爱了。
又是一段时间过去了,王秀云觉得字认识得差不多了,于是她不再满足只是认字看书,而是想将自己所经历的往事,用文字写出来。
但写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何况她才刚学会识字。她根本不懂得什么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就连最起码的分段,她都不会,标点符号更是用得一塌糊涂。
于是她就多练多写,同时她每天还是会看大量的书,渐渐地,她会写日记了。
再后来,她的写作慢慢有了方向,有了重点,这时,她开始学着写散文、写小说。
刘化楠看到母亲的付出,更加不敢松懈。在高中三年里,他的成绩从最初的倒数冲到了年级前几名,他的努力有目共睹。
谁也想不到,当初一个随便设下的赌约,如今竟成了母子俩互相追逐、共同进步的阶梯。
周末回到家,刘化楠也会和母亲互相探讨,母亲遇到不认识的字和不太懂的句子也会向儿子请教,母子之间的关系比以前亲密多了。
深夜里的一张老书桌和一盏台灯,承载着一个家庭两代人的梦。
母亲实现作家梦,儿子实现清华梦
年,刘化楠以分的好成绩,考入了北京林业大学。尽管没有考上清华大学,但看到儿子如此大的进步,夫妻俩已经很欣慰了。
儿子考上大学之后,王秀云也没有停止自己的写作学习,年王秀云终于写出了自己的第一部作品《四宝》,并且成功发表在《临沂日报》上。
看到母亲的成功,刘化楠在高兴之余更多的是感动,然而,考取清华的梦想依然存在于他的心中。
年,刘化楠在工作2年后,终于考上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完成了他的“清华梦”,也实现了他和母亲的约定。
与此同时,王秀云陆续发表了《出局》、《钻石时代》、《黎明前的鞋声》等多部小说,她的很多作品被收入到山东省作协编选的文学作品集里。
年,王秀云开始学习用电脑打字,并创作出了长篇小说《小城生活》和《牛家》,后来这两本书被多家出版社争相出版。
到了年,王秀云已累计发表和出版文学作品一百多万字,她凭借自身的实力,加入了临沂市和山东省两级作协,成为真正的作家,实现了她的作家梦。
58岁的她,历经16年的漫长摸索、学习积累,从一个文盲成功蜕变成为了一名作家,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和儿子的约定。
之后,王秀云家的故事被传遍十里八乡,还被山东省评为“十佳最美家庭”。
在了解到母子俩的故事后,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感叹道:“能通过打赌双双改变人生,真是了不起的娘儿俩。他们“赌”出了沂蒙山人的孝文化,也“赌”出了中国人不向苦难生活和卑微命运低头的骨气。”
就是这样一对平凡但不普通的母子,他们把自己活成了别人家的母亲和别人家的孩子。
一个小小的约定,竟改变了母子两人的人生,我们在惊叹的同时,不由得为这对母子竖起大拇指,世界上最好的亲子关系就是帮助彼此成为更好的自己。
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有很多,而最好的一种便是与孩子共同成长。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angjiajiezx.com/zjjsqh/125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