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张家界市 >> 张家界市小吃 >> 正文 >> 正文

校史新编丨岁月如歌一

来源:张家界市 时间:2022/5/12
北京中科白癜风康复明星 http://m.39.net/pf/a_6402847.html

雪松伟岸立苍穹

——追忆魏星桥校长

阮建华

魏星桥校长,我们在校期间职务其实是党委书记,但我们一直和老咸高的学生一样,习惯称他为“魏校长”。

我们这一届是年秋季入校的。每天清晨,常见一个微胖的老年人,不高的身材,花白的头发,脸上散落点点老人斑,穿着一件七、八十年代常见圆领白汗杉,背着双手,从山腰间的一处平房里不紧不慢地走下来,从我们宿舍前经过。高年级的同学告诉我,“魏校长”。

魏校长的大名,在咸宁如雷贯耳,我是听说过的。我的远房大哥、也是我的启蒙老师阮班波,是咸宁高中的“老三届”,经常听他讲起老咸高,讲起他们崇敬的魏校长,讲到魏校长是咸宁地区教育界的开拓性人物,把一所偏居一隅的学校办成全省知名的重点高中。心目中的魏校长,应是气宇轩昂,神采奕奕。待到现在看到的,却是一个很普通的老头儿,心中不免有点失望。(后来,这些咸高的老三届,如张昌武、戴义德、李贞祥、阮班波、阚海清等,许多人成为武师咸宁分院的学生,再次受业于魏校长。)

入学之初,常有很多集体活动,学校总在大礼堂举行全校师生大会,当时4个年级(77、78、79、80级)加起来,也不过千人,礼堂还能容得下。会上,一位校领导刚开口讲话,台下便爆发一遍掌声,让这位领导无法继续讲下去。主持会议的另一位校领导拍着大腿,大喊“糟糕”。我们这些刚入校门的新生目瞪口呆,又有一种莫名的兴奋。可是轮到魏校长讲话,台下却出奇的安静。现今想起来,这“鼓倒掌”,77、78级的学生干不出来,他们一个个老成持重,久经社会磨炼,人情练达。我们80级学生初入校门,小心翼翼,也不敢如此放肆。惟有79级的同学,初生牛犊,敢于表达。是那位校领导的讲话太空洞陈旧?官腔让大家反感?还是魏校长的讲话入脑入耳?亦或是魏校长的威望使然?当时我很弄不明白。

80年代,正是文学的火热年代。文科生大多做着作家梦,更别说我们这些学中文的学生了。不上课,躲在图书馆写诗写小说,期望一鸣惊人,阅览室文学期刊一上架就被抢借一空。校收发室收到最多的便是报刊社的退稿信。

但我们的班主任对学生的文学热情并不支持,还冷嘲热讽,声言我们的专业是师范,培养的是中学教师而不是作家。常挂她嘴边的一句话是:作家也不是那么好当的。

在中文系的一次师生大会上,魏校长特别讲到,合格的中文系学生应该做到“三个一”:不仅要写得一手好字,说得一口好话(普通话),还要写得一手好文章。这对我们这些偷偷摸摸写作的学生是很大的鼓舞。年,我在全院学生作文比赛中获得一等奖,接着又在《写作》杂志发表两篇散文习作,在中文系学生中引起不小的反响。一位老师私下告诉我,魏校长在中文系的一次教师会议上赞扬了我,并说:“学生能在全国性刊物发表作品,这是好事。师范院校培养出作家也很成功。这些都是校史的材料,将来校史可以写进去。”年,母校60周年校庆,我的两篇习作果然出现在校史陈列中。

若干年后,我才知道,魏校长解放前就读武汉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却爱好文学,在当时的报刊上,发表了许多的诗歌和散文,是一个十足的文学青年。难怪他一直支持学生的文学热情。

魏夫人王禾秀老师当时教我们先秦文学。毕业前我去王老师家辞行,适逢魏校长也在,魏校长也高兴地加入了谈话。这是三年间我与魏校长惟一的一次近距离接触。他说:“中文系的毕业生,不仅要能胜任中学教师,还应能胜任报刊编辑。”

这句话,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也影响了我的一生。

年7月毕业,我分配到冶金部第一冶金建设公司办公室任秘书,是我们班三个分配到武汉工作的同学之一。我至今不知道这里面有没有魏校长的赏识和举荐。年9月,我经公开招聘,考入当年复刊的武汉晚报,从事采编工作,不料这一干就是30多年。

80年代后期,我担任武汉晚报副刊文学版编辑。其时报社副总编辑贺捷是位老诗人。咸宁成立潜山诗社,贺老应邀参加。回报社后他交给我一叠诗稿,其中就有魏校长和王禾秀老师的诗作。我将这些诗作编了一期专辑,并将样报寄给魏校长伉俪。不久,就收到魏校长寄来的他们夫妻的诗词合集《朝歌晚唱集》。

年10月,由湖北大学张国光教授发起,在湖南张家界召开全国古典文学学术研讨会,我应邀参会并报道会议,意外发现魏校长和王禾秀老师也在会上。谢淑颐老师年过70,也由女儿陪同参会。研讨结束,会议安排游览,其时张家界还未修索道,路也有些原始。魏校长不听大家的劝阻,不顾年迈,要登天子山。一路上,我全程跟着他,遇到陡坎接应一下,生怕有什么闪失。4个多小时的登山,魏校长以67岁高龄硬是全程走下来。

年12月8日,同班同学周天长不幸去世,我当天驱车赶到温泉送别老同学。在殡仪馆,遇上不少母校老师,一问,才十分吃惊地得知魏校长以82岁高龄仙逝。我跟随着灵车,和老师们一起送魏校长回到母校。魏校长去世,是不会有人想到通知我们这些身在外地的普通学生的。但老天冥冥之中,安排让我送了魏校长最后一程。

魏校长的遗愿,是把骨灰葬在校园,守望这片他倾注了50多年心血的土地。年12月,我再次回到母校,在老图书馆前的这片花园中徜徉。魏校长长眠的这一片雪松,正是年春天,我们80级中文班的同学,在丁一老师的指导下栽下的。33年过去,当年不到一人高的小树,现在已是亭亭如盖了,矗立苍穹。

我在浓荫中坐下,仿佛看见一位微胖的老人,花白头发,迈着不紧不慢的步子,从对面半山腰的平房中走下来。那就是我们的魏校长。

年,武汉校友会成立,我向会长提议,以我们这些武师咸宁分院和老咸高的校友的名义,铸一座魏校长的半身铜像,立在校园,以纪念这位我们景仰的师长,许多校友都很赞同。我也想在这里,向万千校友重提这一倡议。

年前后,咸宁学院新校区建成,母校的重心无疑已转入新校区。如今,湖北科技学院的校名也叫得很响。新校区校园壮观,建筑华美,然而壮则壮哉,美则美矣,我的心灵依归,依然是凤凰山下、淦水河边那片热土。

作者附注

此文是应湖北科技学院武汉校友会会刊《凤凰山下》约稿而作,发表在年6月11日《香城都市报》。文章刊出后,得到不少校友响应。几天后,我收到王禾秀老师的来信,现原文照录于后。年秋,王禾秀老师不幸去世,也以此文纪念儒雅淡泊的王老师。

阮建华同学并各位校友:

星桥去世已经11年,想不到还有这么多学生想起他,怀念他,让我十分感动。星桥地下有知,也会感到很欣慰的。

老魏一生清正廉洁,淡泊名利。他生前常说:我是一个普通人。对于众校友为他朔像的倡议,我很感谢校友们的美意,但不赞成。以后也莫提此议。

祝广大校友事业顺达。

王禾秀

年6月11日

作者简历

阮建华,年4月出生于湖北咸宁。年毕业分配到冶金部第一冶金建设公司办公室任秘书。年考入武汉晚报,历任编辑、记者,总编室、周刊部副主任,今日快报副总编辑,武汉晚报编务部主任。现任长江日报报业集团决策咨询委员会负责人。高级编辑。年获武汉市五一劳动奖章。发表新闻及文学作品近百万字,获全国、省、市新闻奖30余篇(项)。

END湖北科技学院新媒体运营中心文字来源:阮建华责任编辑:刘俊丽我知道你在看哦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angjiajiezx.com/zjjsxc/1156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