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教、幼儿园,奥数、英语班、兴趣班……
中考、高考、名牌大学、出国留学……
实验班、补课、学区房……
对任何一个家长来说,最关心的问题,无疑是孩子的学习和教育问题。现今,各种各样的学习模式、教育理念纷纷传入,家长们本着“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理念,从小就竭尽全力地为孩子做教育投资。
但是,有这样两个问题,也一直值家长们迫切需要答案的:自己的孩子怎么学习才最高效;以自己现实的家庭条件,给孩子提供什么样的教育资源才是最优化的。
对于这样的问题,韩国KBS电视台做了一部很好的纪录片。
这部纪录片邀请了四位哈佛大学的学生,历时18个月,走访全球学习和教育先进地区(英国、法国、以色列、印度、中国、韩国、日本、美国等),一起探究不同文化下的学习方法和教育理念。
韩国:为了“现实”而拼命学习
纪录片的第一站是韩国大峙洞,是首尔江南区最著名的学院街。街的两侧到处都是补习班,每个补习班口都贴着培养出来的名牌大学学生名单。即便是周末,教室里也座无虚席,孩子们通宵达旦的学习。四位哈佛的学生和韩国高中生进行了一场数学解题比赛,结果四位哈佛生全败。韩国高中生表示,实际上这些题目只是很普通的“送分题”。
可见,韩国和中国一样,在中小学教育阶段,在知识性上碾压欧美;这也进一步解释了为什么在欧美的大学里,学霸大多是来自东亚文化圈(中、日、韩)的学生。
在鹭粱津的考试院里,四位哈佛学生见识到了韩国租住在一个只有5平米的房间里,只有一张桌子一张床,“与世隔绝”的专心准备高考,并对这种方式表示震惊。
这样的学习方式,西方人很难适应。
在韩国,由于经济环境和社会竞争的现实,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大学毕业之后很难找到好的工作,再也不会上世纪90年代,即便0学分毕业,也能成为大企业正式职员的状况。
因此,现在的大学生普遍放弃了生活中的浪漫,在大学阶段,为了增加就业的筹码而不断拼搏,这就是当今韩国大学生的真实写照。
对于学习的动机,韩国学生普遍表示,只有考上好的大学,才有可能竟来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找到更好的伴侣,从而体面的生活下去。
中国: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学习战争”
在中国,学生高考是怀着“破釜沉舟”的心态的,通过高考改变自己和家人的命运目前仍然是整个社会的主流心态。
在很多高三学生的教师里,都挂着类似“努力学习艰苦奋斗,终有一天金榜题名”的标语。
高考,也成了一种小型的社会总动员:
全家人围着考生转,全社会围绕着高考转——在高考期间,跟高考有关的一切会成为全中国的社会性话题。中国学生的努力程度,更甚于韩国。而在中国的顶尖大学里,学生们更是发奋学习。节目组在清华大学的录制过程中彻底见识到了中国学子的刻苦。因为学校到晚上11点就会统一断电,几乎每个学生都有充电式台灯,挑灯夜读。
与韩国不同的是,中国精英学子的学习动机。在采访的过程中,这些中国最优秀的大学生都将自己学习的目的放在家人、社会、国家的层面上。
以天下为己任是中国精英文化的特点,这让节目组感到震感。
在走访了全世界教育最先进的地区实地走访考察之后,我们发现,东西方的学习和教育存在着显著的差别:
东方人学习为了家人,西方人为了自己。
东方人更看中努力,西方人更看重天赋。
东方人更注重共性的感受,西方人更注重个性的体验。
东方人在基础教育方面占优,西方人的启发式教育更灵活。
东方人更注重智慧,西方人更注重知识。
之所以产生这样的差异,源自于东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
东亚文明源自水利农耕文明,这种文明安土重迁,注重集体协作(兴修水利),注重努力(精耕细作);与流动性大的海洋文明,注重个人的强悍(注重个人)和选择更好地机会(注重天赋)以获得更多利益,有性质上的差异。
实际上,这次历时18个月的实地考察,最大的意义在于,“最好的学习和教育”不会仅仅停留在某个国家、某个族裔、某种模式。
对家长和所有教育从业者而言,不去偏信某一种教育模式和理念,而是根据孩子的不同的学习阶段和不同的特点,结合孩子长大后所必须面临的社会竞争环境,选择最适合孩子自身情况的教育方法,这才是我们能给孩子的最好的教育。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angjiajiezx.com/zjjsxc/124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