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张家界市 >> 张家界市小吃 >> 正文 >> 正文

晚清中国行政区划十七那时湖南地区的府

来源:张家界市 时间:2017-10-16
晚清中国行政区划(十七、那时湖南地区的府)

湖南省

何宗海

湖南省地处中国长江流域中部。因大部分地区在洞庭湖之南而得名。唐代宗广德2年(年),在今湖南省衡阳市蒸湘区置湖南观察使,始有“湖南”地名;亦因有湘江纵贯境内,别称湘。远古时为三苗、百濮与扬越之地。夏、商、西周属《禹贡》所记载的九州之一——荆州南境。春秋属楚。战国时,楚国置黔中郡,郡治在今湖南省常德市。秦昭王27年(前年),秦伐楚,30年(前年),秦置黔中郡,郡治在今湖南省沅陵县;始皇24年(前年),秦灭楚,初设楚郡,后又析黔中以南置长沙郡,所辖地域主要在湘江流域的岳阳、长沙、衡阳、湘潭、株洲、邵阳、娄底、郴州、永州一带及广东的连县等地,郡治在临湘(今湖南省长沙市)。西汉属荆州刺史辖区,有长沙国及桂阳、武陵、零陵3郡,国、郡下辖38县。桂阳郡治郴(今湖南省郴州市),武陵郡治义陵(今湖南省溆浦县),零陵郡治泉陵(在今湖南省零陵县北)。东汉时大部分属荆州,小部分地区属交州;复长沙国为长沙郡,另改湘南县为侯国。三国时属吴国荆州;赤壁之战后,荆州分为南北两部,魏国得南郡以北,吴国据南郡以南,湖南属南荆州。长沙、桂阳2郡属吴,武陵、零陵2郡归蜀;献帝建安24年(年),吴取荆州,武陵、零陵2郡归吴。之后,吴析长沙郡地置衡阳、湘东2郡,析武陵郡北部置天门郡,析零陵郡地置昭陵郡。此时,境内有:武陵、天门、长沙、衡阳、湘东、零陵、昭陵、桂阳共8郡。西晋时分属荆州和广州。东晋时分属荆州、湖州、江州。南朝宋、齐、梁时分属湘州、郢州和荆州,陈时分属荆州、沅州。北周承前制,又置北衡州,治崇义(在今湖南省桑植县)。隋初曾置潭州和永州2总管府,不久即废;文帝开皇3年(年),改地方为州、县两级;炀帝大业3年(年),又改州为郡,境内有8郡,共领34县。唐前期分属山南东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黔中道黔州都督府;高祖武德7年(年),改总管府为都督府;太宗贞观10年(年),分全国为10道;玄宗时(-年),增为15道,境内分别属于江南西道(治洪州,今江西省南昌市),黔中道(治黔州,今四川省彭水县)等;睿宗景云2年(年),升辰州为都督府,督锦、业、巫3州;玄宗开元27年(年)废;代宗广德2年(年),置湖南观察使,驻衡州(在今湖南省衡阳市蒸湘区),领衡、潭、邵、水、道5州,大历5年(年),湖南观察使徙治潭州(在今湖南省长沙市);僖宗中和3年(年),湖南观察使升为钦化军节度使;昭宗光化元年(年),置武贞军节度使,治澧州(在今湖南省澧县),领澧、朗、溆3州。至五代更名为武平军节度使。五代十国时期,马殷占据湖南,立楚国,都长沙,在境内设有13州和1监,置46县。宋初隶江南道,后道改为路,分属荆湖南路、荆湖北路,路下共辖12州郡、3军、59县。元代境内绝大部分地区属湖广行省,小部分隶属四川行省。湖广行省始设于世祖至元11年(年),治鄂州(在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14年(1年)改治潭州(在今湖南省长沙市),18年(年),复迁鄂州。湖广行省分置江南湖北道、岭北湖南道、岭南广西道、海北海南道,下辖30路、13直隶州、3直隶府、15安抚司、3军;地域包括现今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大部)各省;省境内分隶江南湖北道和岭北湖南道,共置有14路、3直隶州,计47县、12州,在诸溪峒则另设土司;12州中有11州为宋故县改置,另有沛溪州,析慈利县置,即今桑植县。明代属湖广省,治武昌;境内有7府、8州、56县,民族地区仍设土司。7府为:岳州府(治巴陵,今湖南省岳阳市)、常德府(治武陵,在今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长沙府(治长沙,在今湖南省长沙市)、衡州府(治衡阳,在今湖南省衡阳市)、永州府(治零陵,在今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宝庆府(治邵阳,在今湖南省邵阳市)、辰州府(治沅陵,在今湖南省沅陵县);8州为:澧州(隶属岳州府)、茶陵州(隶属长沙府)、桂阳州(隶属衡州府)、道州(隶属永州府)、武冈州(隶属宝庆府)、沅州(隶属辰州府)、郴州(直隶布政司)、靖州(直隶布政司)。清初承明制,属湖广总督和湖广布政使司,总督、布政使均驻武昌(在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圣祖康熙3年(年),分湖广右布政使驻长沙,为湖南建省之始;世宗雍正元年(年),改湖广右布政使司为湖南布政使司,7年(年),置永顺府,升岳州府属澧州为直隶州,10年(年),升衡州府属桂阳州为直隶州,均直隶布政使司;高宗乾隆元年(年),升辰州府属沅州为府;仁宗嘉庆2年(年),升辰州府属乾州、凤凰、永绥3厅为特别行政区,22年(年),析沅州府芷江县地置晃州直隶厅。[1]

晚清的湖南省,所辖区域东界江西省,西连贵州省,南邻广东、广西2省,北毗湖北省,西北与四川省接壤。省会长沙、善化(今湖南省长沙市)。全省辖长沙、岳州、常德、永顺、辰州、沅州、宝庆、衡州、永州共9府;澧、靖、郴、桂阳共4直隶州;永绥、乾州、凤凰、晃州、南州共5直隶厅;茶陵、武冈、道共3散州;共辖64县。

长沙府

地处湖南省中部及东部。夏代属古三苗国。商、周时代属扬越之地。春秋属楚国。战国时为楚国南部的军事重镇。秦始皇25年(前年),秦军南下,楚亡属秦。秦置长沙郡,为36郡之一,郡涵盖今湖南大部分、湖北以南、江西西北和广东的连县、广西的全州等地,治所在临湘县(在今湖南省长沙市)。西汉初封开国功臣吴芮为长沙王,建长沙国,临湘为国都。东汉光武帝建武2年(26年),封刘兴为长沙王,复建长沙国。后改封为临湘侯,废除长沙国,改为长沙郡。三国时置长沙郡,属吴国荆州。两晋时仍为长沙郡,属荆州。隋前期撤郡,为潭州总管府;后期改州为郡。唐代置潭州,先后属江南道、江南西道。五代十国时期曾为楚国国都。宋代置潭州。元世祖至元11年(年),改为潭州路,属湖广行省,系行省治所所在地;文宗天历2年(年),因“天子临幸”改名为天临路;元末改置潭州府,为府治所在地。明初改为长沙府,隶属湖广布政使司。清承明制。[2]

省会所在地。府治长沙、善化(今湖南省长沙市)。辖区东界江西省吉安、袁州、南昌3府,西连辰州府,南邻衡州府,西南毗宝庆府,北滨洞庭湖,东北通岳阳府,西北与常德府接壤。下辖:长沙(县治在今湖南省长沙市区南部)、善化(县治在今湖南省长沙市区北部)、湘潭(县治在今湖南省湘潭市区)、湘阴(今湖南省湘阴县)、湘乡(今湖南省湘乡市)、宁乡(今湖南省宁乡县)、益阳(县治在今湖南省益阳市区)、浏阳(今湖南省浏阳市)、安化(今湖南省安化县)、醴陵(今湖南省醴陵市)、攸(今湖南省攸县)共11县;茶陵(今湖南省茶陵县)1散州。

岳州府

地处湖南省东北部。古称通衢。夏商时期为荆州之城、三苗之地。春秋时为麋、罗2国地。战国时属楚国。周敬王15年(前年),筑西糜城,是境内建城之始。秦代,大部分地区属长沙郡罗县。西汉时大部属长沙国下隽县和罗县,小部属南郡古华容县和武陵郡孱陵县。东汉献帝建安15年(年),吴国置汉昌郡。三国时,属吴国。大帝黄龙元年(年),分孱陵县南部(今湖南省华容县一带)置南安县,撤消汉昌郡,改汉昌县为吴昌县。晋武帝太康元年(年),分下隽县西部建巴陵县;惠帝元康元年(年),分长沙郡北部置建昌郡,辖蒲圻、下隽、吴昌、巴陵四县,郡治设于巴陵县城;成帝咸康元年(年),废建昌郡,并入长沙郡。南朝宋文帝元嘉16年(年),分长沙郡北部的巴陵、蒲圻、下隽县和江夏郡的沙阳县置巴陵郡。隋文帝开皇9年(年),废郡为州,建为巴州,撤消吴昌县、湖滨县,并入罗县;又废岳阳郡,将玉山县、湘阴县并入岳阳县,改岳阳县为湘阴县,11年(年),改巴州为岳州,18年(年),改安南县为华容县,隶属岳州;炀帝大业及唐玄宗天宝、肃宗至德年间,曾改岳州为巴陵郡。五代时后唐改昌江为平江县。宋太宗时将湘阴县改属潭州,不久分巴陵县东北部建为王朝县,后改称临湘县,属岳州;哲宗时将沅江县改属鼎州,岳州辖巴陵、临湘、平江、华容4县。北宋仍置巴陵郡,仁宗庆历6年(年)9月15日,范仲淹应滕子京之邀,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南宋绍兴25年(年),改岳州为纯州,后又恢复旧称。元世祖至元13年(年),改岳州为岳州路。明太祖洪武2年(年),改岳州路为岳州府,30年(年),将澧州改属岳州府。清代仍置岳州府;世宗雍正年间,将澧州析出。[3]

府治巴陵(在今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楼区)。辖区东界江西省南昌府,西滨洞庭湖,南连长沙府,北邻湖北省武昌、汉阳、荆州3府,西北与澧州直隶州及南州直隶厅接壤。下辖:巴陵(县治在今湖南省岳阳市区)、平江(今湖南省平江县)、临湘(县治在今湖南省临湘市陆城镇)、华容(今湖南省华容县)共4县。

常德府

地处湖南省中部偏北。秦置黔中郡,郡治在沅陵县(在今湖南省)。西汉初置武陵郡,属荆州。新莽时期曾将武陵郡改为建平郡,临沅县改为监元县,孱陵县改为孱陆县,仍属荆州。东汉监元县复称临沅县,孱陆复称孱陵县,建平郡复称武陵郡。三国初属蜀,后属吴。南朝刘宋(—年)时期,改属郢州;萧齐(—年)时期,武陵郡治迁往沅陵,萧梁(—年)时期,武陵郡治仍迁回临沅,并升武陵郡为武州;陈朝(—年)时期,析原武陵郡所属沅水中上游地区的沅陵、辰阳、黔阳、迁陵、镡成、酉阳、潕阳7县设置沅陵郡,郡治沅陵;沅水下游地区的临沅、沅南、汉寿、龙阳4县为武陵郡,郡治临沅。隋文帝开皇9年(年),灭陈,改武陵郡为朗州,并临沅、汉寿、沅南为武陵县;炀帝大业3年(年),又将朗州更名为武陵郡。唐高祖武德4年(年),置朗州;玄宗天宝元年(年)改为武陵郡;肃宗乾元元年(年)复为朗州;昭宗年间(-年),以澧、朗2州为武贞军。五代时期,后梁太祖开平2年(年,升朗州为永顺军;后唐庄宗同光元年(年),改为武贞军,后改武平军;明宗天成2年(年),改为武顺军;后周太祖广顺3年(年),升为朗州大督都府。宋太祖乾德2年(年),军降团练;真宗大中祥符5年(年),朗州改为鼎州;徽宗政和7年(年),于(鼎)州置常德军。南宋高宗建炎4年(年),升鼎澧州镇抚使,绍兴元年(年),置荆湖北路安抚使,治鼎州,领澧、辰、沅、靖州;孝宗乾道元年(年),升州为常德府,府治武陵县。元世祖至元12年(年),置常德府安抚司,14年(1年),改为总管府,属湖广行省江南湖北道。明代仍置常德府,领武陵、桃源、龙阳、沅江4县,属湖广行省。清承明制;圣祖康熙3年(年),属湖南布政使司。[4]

府治武陵(在今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辖区东滨洞庭湖,西连辰州府,南邻长沙府,北毗澧州直隶州,东北与岳州府及南州直隶厅接壤。下辖:武陵(县治在今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桃源(今湖南省桃源县)、龙阳(今湖南省汉寿县)、沅江(今湖南省沅江市)共4县。

永顺府

地处湖南省西北部。战国时属楚之黔中地。秦时,属黔中郡。西汉高帝元年(前年),置酉阳县。三国时,初属蜀汉;献帝建安24年(年),属吴。晋属武陵郡。南北朝宋时属武陵太守;齐梁复属武陵郡;陈属沅陵郡。隋代,置辰州,废酉阳,属沅陵郡。唐武后天授2年(年),析辰州置溪州,永顺地属溪州大乡县;玄宗天宝元年(年),改溪州为灵溪郡,后复名溪州,隶黔中道。五代时,后梁太祖开平4年(年),属楚之溪州地。永顺属地有中溪州、下溪州、溶州、渭州、永顺州。永顺地名始于此。宋代为下溪州、南渭州、溶州等羁縻州地,属荆湖北路。元代,境内置永顺宣抚司,属四川行省;置麦著土村、会溪、游溶感化州和腊惹峒、驴迟峒,属湖广行省思州军民安抚司(治今贵州风岗);又设南渭州,属湖广行省新添葛蛮安抚司(治今贵州贵定)。明太祖洪武2年(年),置永顺军民安抚司,6年(年),升为永顺军民宣慰使司。清世宗雍正5年(年),永顺土司彭肇槐请求纳土,改设流官,7年(年),置永顺县,治所在今治灵溪镇,属辰沅永靖道永顺府。[5]

府治永顺(在今湖南省永顺县)。辖区东界澧州直隶州,西连四川省酉阳直隶州,南邻辰州府及永绥、乾州2直隶厅,北与湖北省施南府接壤。下辖:永顺(今湖南省永顺县)、龙山(今湖南省龙山县)保靖(今湖南省保靖县)、桑植(今湖南省桑植县)共4县。

辰州府

地处湖南省中部偏西。西汉高帝5年(前年),置沅陵县,隶于武陵郡。新莽时期(9—23年),更名沅陆县,光武中兴后恢复原名。三国末,吴析沅陵、零阳县地置即阳县。西晋时,析沅陵、零阳县地置酉阳县。南北朝梁时,置武陵都尉府于沅陵。梁武帝天监10年(年),析沅陵县置夜郎县(今吉首市)及卢州(今泸溪、花垣县地)。至陈复并入沅陵县。陈宣帝太建7年(年),置沅陵郡,治沅陵。隋文帝开皇9年(年),废沅陵郡,置辰州;炀帝大业2年(年),改辰州为沅陵郡,治沅陵。唐高祖武德3年(年),析沅陵县置卢溪县,又析沅陵、辰溪县地,置麻阳县;睿宗景云2年(年),置都督府于辰州;代宗大历4年(年),置辰巫溪锦业五州团练守捉观察处置使,治辰州。宋太祖乾德元年(年),置辰州卢溪郡军事于沅陵。元世祖至元2年(年),设界亭驿、马底驿,12年(),改辰州为辰州路,治沅陵;顺帝至正24年(年)12月,朱元璋遣将徐达克辰州,改辰州路为辰州府,治沅陵。明太祖洪武14年(年),设辰阳驿;宪宗成化元年(年),设辰沅兵备道,驻沅陵;武宗正德5年(年),王守仁自贵州赴江西卢陵任知县,途经沅陵,寓龙兴寺,传授“致良知”学说,6年(1年),辰州知府戴敏于城东门内创办崇正书院;世宗嘉靖12年(年),设湖北分守道,治沅陵。清圣祖康熙3年(年),属湖南布政使司,12年(年),吴三桂在云南举兵反清,沅陵属吴三桂势力范围;43年(年),以府境镇溪所地置乾州厅;48年(年),以镇筸镇地置凤凰厅;雍正9年(年),以吉多营地置永绥厅。嘉庆2年(年),均升直隶厅,直属湖南省。仁宗嘉庆24年(年)6月,湖广总督林则徐出巡经沅陵,下榻辰州府3日,给知府张明书楹帖一联:“一县好山留客住,五溪秋水为君清。”[6]

府治沅陵(在今湖南省沅陵县)。辖区东界长沙府,西连乾州、凤凰2直隶厅,东南邻宝庆府,西南毗沅州府,北通澧州直隶州,西北抵永顺府,东北与常德府接壤。下辖:沅陵(今湖南省沅陵县)、泸溪(今湖南省泸溪县)、辰谿(今湖南省辰溪县)、溆浦(今湖南省溆浦县)共4县。

沅州府

地处湖南省西部。古属“五溪蛮地”。商周属楚黔中地,春秋战国时期,先后属楚巫中地、黔中地。秦为黔中郡地。秦昭王30年(前年),置黔中郡,旋即又归楚。秦始皇21年(前年),重置黔中郡。秦始皇33年(前年),取南越地置南海、桂林、象郡,古镡成,属象郡。西汉高帝5年(前年),置无阳县。东汉废县,并入辰阳县。西晋武帝太康年间(-年),置舞阳县,隶属武陵郡。东晋安帝义熙年间(-年),县治迁镡城(在今湖南省洪江市)。南朝梁时(-年),改舞阳县为龙檦县,隶南阳郡;陈武帝永定3年(年),改隶沅陵郡。唐玄宗先天2年(年),置潭阳县,属沅州。宋神宗熙宁7年(年),筑沅州城,改潭阳县为卢阳县,州县同治沅州城。明太祖洪武9年(年),废卢阳县入沅州。清高宗乾隆元年(年),升沅州为沅州府,置芷江县附廓沅州府,属湖南布政使司。[7]

府治芷江(在今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县)。辖区东北界辰州府,东南连宝庆府,南邻靖州直隶州,西通晃州直隶厅及贵州省同仁、思州、镇远3府,北与凤凰直隶厅接壤。下辖:芷江(今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县)、黔阳(县治在今湖南省洪江市黔城镇)、麻阳(县治在今湖南省麻阳苗族自治县锦和镇)共3县。

宝庆府

地处湖南省中部及西南部。周代属荆州。春秋战国时期属楚。秦代分属长沙郡及黔中郡。西汉初,始设昭陵县,属于长沙国零陵郡,为境内有县级建制之始。三国初属汉。吴大帝黄武元年(年)属吴,5年(年),吴国置昭陵郡,隶荆洲,下辖昭陵、昭阳、夫夷、都梁、高平、新城共6县;乌程侯宝鼎元年(年),分零陵郡北部都尉置昭陵郡。西晋武帝太康元年(年),因避司马昭之讳,改昭陵郡为邵陵郡,改昭陵县、昭阳县为邵陵县、邵阳县,移郡治于资江北岸北塔湾。析都梁为武冈县、建兴县、都梁县,加上邵陵、邵阳、夫夷、高平,邵陵郡所辖增为7县,改隶湘州。后相继被改为建州(隋末)、南梁州(唐初)、邵州(唐太宗贞观10年,年)和敏州。唐代设邵州,辖邵阳、武冈2县。宋徽宗崇宁5年(年),置武冈军。南宋理宗宝庆元年(年),升邵州为宝庆府,用以纪念潜龙之地。元代设宝庆、武冈2路。明初设宝庆、武冈2府,后降武冈为州。[8]

府治邵阳(在今湖南省邵阳市区)。辖区东界衡州府,西连沅江府及靖州直隶州,南邻永州府及广西省桂林府,西北毗辰州府,东北与长沙府接壤。下辖:邵阳(县治在今湖南省邵阳市区)、新化(今湖南省新化县)、新宁(今湖南省新宁县)、城步(今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共4县;武冈(州治在今湖南省武冈市区)1散州。

衡州府

地处湖南省东南部。古属三苗、杨越,战国时为楚国所辖,为楚南重镇。秦代将原楚国南部分为黔中、长沙两郡,属于长沙郡。西汉高帝5年(前年),始建酃县(治今珠晖区酃湖乡,西汉至隋初酃县指衡阳市珠晖区酃湖,宋至现代指炎陵县),后设立钟武侯国、重安侯国。三国分属于衡阳郡和湘东郡。魏文帝黄初元年(年),吴于长沙郡东南设置湘东郡,郡治在酃县(在今湖南省衡阳市珠晖区),并于长沙郡西部设衡阳郡。西晋置衡州,治衡阳。东晋、南北朝先后设湘东郡、衡阳王国、湘东王国等。隋文帝开皇9年(年),隋灭陈并改郡为州,改湘东、衡阳2郡为衡州。唐玄宗天宝年间,又将衡州改称衡阳郡,肃宗至德2年(年),置衡州防御使,领衡、涪、岳、潭、郴、邵、永、道8州,乾元元年(年),复改为衡州。宋代为衡州衡阳郡。元代设湖南宣慰司,属湖广行省。明代置衡州府,属湖广行省。中后期设桂王藩国,都衡阳。清代湖广行省分为左、右布政使司,圣祖康熙3年(年),置衡永郴道,驻衡州府,13年(年),吴三桂在衡阳称帝,国号周,称衡阳为应天府(国都)。[9]

府治衡阳、清泉(在今湖南省衡阳市区)。辖区东界江西省吉安府,西连宝庆、永州2府,南邻郴、桂阳2直隶州,北与长沙府接壤。下辖:衡阳(县治在今湖南省衡阳市区东部)、清泉(县治在今湖南省衡阳市区西部)、衡山(今湖南省衡山县)、耒阳(今湖南省耒阳市)、常宁(今湖南省常宁市)、安仁(今湖南省安仁县)、酃(今湖南省炎陵县)共7县。

永州府

地处湖南省南部。《史记?五帝本纪》载: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秦代零陵县。西汉武帝元鼎6年(年),置零陵郡辖零陵(今广西全州、灌阳县地)、洮阳(今广西全州、资源县地)、营道(今宁远县地)、泠道(今宁远、新田县地)、始安(今广西桂林、临桂、阳朔、兴安、灵川、永福、永宁等县地)、营浦(今道县及江永县部分地)、钟武(今衡阳县地)等7县和泉陵(今永州、冷水滩、祁东、祁阳和东安、双牌县部分地)、都梁(今洞口、绥宁、武冈、城步县地)、夫夷(今新宁、邵阳等县地)、舂陵(今宁远地)4侯国。孺子婴居摄元年(6年),改零陵郡为九疑郡。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恢复零陵郡及所辖各县原来名称;顺帝永建3年(年),改钟武县为重安侯国;此时,零陵郡辖零陵、营道、泠道、营浦、洮阳、都梁、泉陵、湘乡等8县和夫夷、始安、重安、昭阳、忝阳等5侯国。三国吴末帝元兴元年至天纪4年(-年),析泉陵县置祁阳县、永昌县,分零陵县置观阳县(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灌阳县境内),析泠道县设春阳县;乌程侯宝鼎元年(年),分零陵郡置营阳郡。西晋惠帝时(-年),析泉陵县西北置应阳县(今东安县地),零陵郡辖泉陵(今永州、冷水滩、双牌县部分地)、祁阳、永昌(今祁阳、祁东县地)、零陵(今广西全州县地)、洮阳、观阳、营浦、营道、泠道、春阳(今宁远、新田县地)、应阳ll县。东晋时(-年),改春阳县为舂陵县,析零陵郡置营阳郡。南朝梁武帝天监14年(年),改营阳郡为永阳郡,陈改永阳郡为营州永阳郡。隋文帝开皇9年(年),改泉陵为零陵;隋末改营道县为梁兴县。唐高祖武德4年(年),析零陵县复置祁阳县,冯乘县置江华县,改梁兴县为唐兴县,营浦县为营道县;太宗贞观元年(年),撤祁阳县入零陵县,4年(年)复置祁阳县,7年(年)撤永阳县入营道县;中宗嗣圣元年(年),改江华县为云溪县;武后长寿2年(年),改唐兴县为武盛县;中宗神龙元年(年),武盛县复为唐兴县,云溪县复为江华县;玄宗天宝元年(年),改营道为宏道,唐兴为延唐,永阳为永明。代宗大历二年(),析延唐县置大历县。五代,湘源、灌阳划归全州。后梁改延唐为延昌,后唐复为延唐,后晋高祖天福7年(年),改延唐为延熹。宋太祖建隆3年(年),改宏道为营道,乾德3年(年),改延熹县为宁远县,撤销大历县并人宁远县;太宗雍熙元年(年),升零陵县东安场为东安县;神宗熙宁元年(年),永明县并入营道县;哲宗元桔元年(年),复置永明县。元代改为永州、道州2路。明太祖洪武9年(年),道州由府降为州,并将营道县并人;思宗崇祯12年(年),析宁远县新田堡置新田县。永州府辖道州、零陵、祁阳、东安、宁远、江华、永明、新田等一州7县。清承明制。[10]

府治零陵(在今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辖区东界桂阳直隶州,西及西南连广西省桂林、平乐2府,南邻广东省连州直隶州及连山直隶厅,北毗宝庆府,西北与衡州府接壤。下辖:零陵(县治在今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祁阳(今湖南省祁阳县)、东安(今湖南省东安县)、宁远(今湖南省宁远县)、永明(今湖南省江永县)、江华(今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新田(今湖南省新田县)共7县;道(州治在今湖南省道县)1散州。

澧州直隶州

地处湖南省北部。因澧水贯穿全境而得名。春秋战国属楚,秦属慈姑县,隶黔中郡。两汉时期为孱陵、零阳县,属武陵郡。三国时,始属蜀,后属吴零阳、作唐县,分隶天门郡、南郡。南朝梁敬帝绍泰元年(年),始置澧州。隋文帝开皇9年(年),罢天门郡,复置澧州;炀帝大业3年(年),废澧州置澧阳郡,治澧阳(今石门)。唐高祖武德4年(年),再改澧阳郡为澧州,隶属江南西道;玄宗天宝元年(年),复改澧阳郡;肃宗乾元元年(年),又改为澧州。宋代属荆湖北路。元代置澧州路,隶属湖广行省江南北道,治澧阳。元至元12年(年),置澧州安抚司,14年(1年)改为澧州路总管府。年(年),朱元璋改澧州路为澧州府,明太祖洪武9年(年),降澧州府为澧州,裁澧阳县入州治,属常德府,30年(年),改属岳州府,属湖广布政使司上荆南道(治澧州)。清圣祖康熙3年(年),改澧州隶岳常澧道,9年(年),改上荆南道为岳常道,属岳常道;雍正7年(年),升澧州为直隶州,属岳常澧道。[11]

州治澧州(在今湖南省澧县)。辖区东界岳州府及南州直隶厅,西连永顺府,南邻常德府,西南毗辰州府,北与湖北省宜昌、荆州2府接壤。下辖:石门(今湖南省石门县)、安乡(今湖南省安乡县)、慈利(今湖南省慈利县)、安福(今湖南省安福县)、永定(县治在今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共5县。

靖州直隶州

地处湖南省西南部。夏商和西周时期为西南要服地。春秋战国属楚。秦属黔中郡。汉为武陵郡镡城县。东晋至南朝为舞阳县。隋属龙标县。唐太宗贞观8年(年),属朗溪县。五代后周末年,"十峒酋长"杨再思占据,称诚州刺史。宋初为羁縻州。宋元丰4年(年),置诚州,5年(年),析沅州之贯堡砦始渠阳县,崇宁2年(年),杨晟臻纳贡归附遂以安靖之意改诚州为靖州,治今渠阳镇、辖永平、会同、通道三县,靖州自此而名,历经年。明太祖洪武3年(年),升为靖州府,9年(年),复降为州,裁永平入州,直隶湖广布政使司,清因之。乾隆三年(年)曾以宝庆府(今邵阳市)之城步县来属。[12]

州治靖(在今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辖区东界宝庆府,西连贵州省黎平、镇远2府,南邻广西省桂林、柳州2府,北与沅州府接壤。下辖:会同(今湖南省会同县)、通道(县治在今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县溪镇)、绥宁(县治在今湖南省绥宁县寨市镇)共3县。

郴州直隶州

地处湖南省东南部。秦统一中国后置县。“郴”为篆书“林”与“邑”的组合,意为“林中之城”。西汉元鼎4年(前年),属桂阳郡。新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改桂阳郡为南平郡,改郴县为宣风县。东汉光武帝建武11年(公元35年),恢复郡县原名;顺帝永和元年(年),分郴县地置汉宁县。三国吴会稽王建兴元年(年),改汉宁为阳安县。西晋武帝太康元年(年),阳安县更名晋宁;愍帝建兴3年(年),分郴县地立平阳郡领平阳县。东晋穆帝升平2年(年),析晋宁县地置汝城县。南朝梁武帝天监6年(年),置郴县,不久撤销;陈文帝天嘉元年(),以桂阳郡的汝城县置卢阳郡领卢阳县。隋文帝开皇9年(年),将桂阳、平阳、卢阳3郡合为郴州;炀帝大业3年(年),南平省入临武县,晋宁县更名晋兴,13年(年),析郴县南为义章县,分郴县西复置平阳县。唐高祖武德4年(年),复置南平县;太宗贞观元年(年),卢阳县更名义昌。高宗咸享3年(年),晋兴县更名为资兴县,武后长寿元年(年),分义章南置高平县;玄宗开元13年(年),分郴北置安陵县,23年(年),改桂阳郡为郴州;肃宗乾元元年(年),郴州移治于平阳县;德宗贞元20年(年),置桂阳监于平阳;宪宗元和15年(年),郴州还治于郴县。五代后晋高祖天福元年(年),改郴州为敦州,郴县为敦化县,省平阳县入桂阳监,4年(年),省临武县入桂阳监;后汉高祖乾祐3年(年),郴州、郴县复名。北宋太祖乾德元年(年),设郴州军。南宋高宗绍兴3年(3年),桂阳监升为桂阳军,10年(年),复置临武县属桂阳军。元世祖至元13年(年),改军为路。明太祖洪武元年(8年),改路为府,9年(年),撤销桂阳府;郴州撤府设直隶州,13年(年),升平阳县为桂阳州,隶属衡州府。清圣祖康熙17年(年);世宗雍正10年(年),桂阳州改为直隶州,与郴州直隶州并列。[13]

州治郴(在今湖南省郴州市北湖区)。辖区东界江西省南安、吉安2府,西连桂阳直隶州,南邻广东省韶州府,北与衡州府接壤。下辖:永兴(今湖南省永兴县)、宜章(今湖南省宜章县)、兴宁(今湖南省资兴市)、桂阳(今湖南省汝城县)、桂东(今湖南省桂东县)共5县。

桂阳直隶州

地处湖南省南部。以位于桂岭之南而得名。汉代属桂阳郡郴县。东晋元帝建武元年(年),析郴西地置平阳县、平阳郡、县隶属郡。隋文帝开皇9年(年),省郡、县入郴县;炀帝大业13年(年),复置平阳县,隶属桂阳郡。唐高祖武德7年(年),平阳县并入郴县,翌年复置,隶桂阳郡;肃宗至德2年(年),桂阳郡易名郴州,州治移平阳县城;德宗贞元20年(年),置桂阳监于平阳城,不领县,掌矿冶铸铜钱;哀帝天佑元年(年),撤平阳县并入桂阳监,属郴州。后晋高祖天福元年(年),隶长沙府,自此郴桂分治。宋真宗景德2年(年),桂阳监领蓝山县。南宋高宗绍兴3年(3年),桂阳监改桂阳军,治平阳城。元世祖至元14年(1年),桂阳军改为桂阳路,治平阳城。明太祖洪武元年(8年),桂阳路更为桂阳府,9年(年),降为州,隶衡州府。清圣祖康熙13年(年),吴三桂据衡州,改桂阳为南平州,18年(年)复名桂阳州;世宗雍正10年(年),桂阳州升为直隶州,隶衡永郴桂道。[14]

州治桂阳(在今湖南省桂阳县)。辖区东界郴州直隶州,西连永州府,南邻广东省连州直隶州,北与衡州府接壤。下辖:临武(今湖南省临武县)、蓝山(今湖南省蓝山县)、嘉禾(今湖南省嘉禾县)共3县。

永绥直隶厅

地处湖南省西部。唐虞之时属三苗地。清雍正元年(年)置,治吉多营(今湖南花垣县南新卫城),8年(年)归流。嘉庆元年(年),升为直隶厅,故治在今湖南永绥县东南吉多坪,7年(年)移治花园堡(今湖南省花垣县)。[15]

厅治永绥(在今湖南省花垣县)。辖区东及北界永顺府,西连四川省酉阳直隶州,南邻凤凰直隶厅,东南通乾州直隶厅,西南与贵州省松桃直隶厅接壤。

乾州直隶厅

地处湖南省西部。根据当地“所里”的苗语汉谐音改名为吉首。起源于公元前约0年,属古夜郎国辖地。秦属黔中郡,汉代属武陵郡,宋朝时为军事防地。明清时期属国家直管地。清圣祖康熙43年(年),设乾州直隶厅。[16]

厅治乾州(在今湖南省吉首市乾州镇)。辖区东界辰州府,南邻凤凰直隶厅,北连永顺府,西北与永绥直隶厅接壤。

凤凰直隶厅

地处湖南省西部。古称镇竿城。夏、商、殷、周为武山苗蛮之地。战国时属楚。秦昭王30年(前年),置黔中郡。西汉时属辰阳县,三国时先属辰阳县、武陵郡,归蜀,后归吴,仍属武陵郡。西晋归镡成县,东晋改归舞阳县,均属武陵郡。隋改辰阳县为辰溪县,属辰溪县,隶沅陵郡。唐高祖武德3年(年),属麻阳县。宋太宗太平兴国7年(年),改为招谕县;神宗熙宁8年(年),废招谕县,复置麻阳县。元代设五寨司,驻镇竿(今凤凰县城)。明代设五寨长官司和竿子坪长官司,属保靖宣慰司;成祖永乐3年(年),置竿子坪长官司,属保靖宣慰司;武宗正德8年(年),设镇竿守备;世宗嘉靖33年(年),移麻阳参将驻镇竿城;穆宗隆庆3年(年),设凤凰营。清世祖顺治3年(年),设镇竿协副将;圣祖康熙3年(年),为辰沅永靖道治,39年(年),升协为镇,43年(年),废土司,置凤凰营,移辰沅靖道驻镇竿;高宗乾隆53年(年),改凤凰营为散厅;仁宗嘉庆2年(年)升散厅为直隶厅,属湖南布政使司。[17]

厅治凤凰(在今湖南省凤凰县)。辖区东界辰州府,西连贵州省铜仁府及松桃直隶厅,南邻沅州府,北毗永绥直隶厅,东北与乾州直隶厅接壤。

晃州直隶厅

地处湖南省西部。因晃山而得名。夏、商、周时,为禹贡荆州之域,春秋战国时期属楚,秦属黔中郡。西汉为武陵郡无阳县。东汉属武陵郡辰阳县。三国属荆州武陵郡舞阳县。南朝梁时属南阳郡龙标县。隋时属沅陵郡龙标县。唐高祖武德年间属50个羁縻州之一,“寄治山谷”;太宗贞观8年(年),析龙标置夜郎县;武后天授2年(年),改巫州为沅州,又析夜郎县置渭溪县,县治在老晃城,长安4年(年),改沅州之夜郎、渭溪2县置舞州;玄宗开元13年(年),改舞州为鹤州,23年(年),又改鹤州为业州,置奖州龙溪郡,领峨山、渭溪、梓姜3县。唐末至五代时,藩镇割据,改奖州为晃州。北宋徽宗年间(-年),复置夜郎县。元世祖至元13年(年),属沅州路。明时属沅州,置晃州驿、晃州巡检司。清高宗乾隆元年(年),沅州升府,置芷江县,3年(1年),裁晃州驿设凉山巡检司;仁宗嘉庆22年(年),从芷江县划出六里置晃州直隶厅,属辰沅道。[18]

厅治晃州(在今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县)。辖区东界沅州府,西、南、北三面与贵州省思州、镇远2府接壤。

南州直隶厅

地处湖南省北部。唐宋时境内尚在浩渺洞庭之中,仅有寄山、明山、宋田山和太阳山浮峙水面。清文宗咸丰年间(-年),因长江洪水泛滥,夹大量泥沙从溃口倾泻南奔,直灌洞庭湖,导致湖北部淤积若干洲渚,其中乌嘴和北洲南岸新淤一个狭长的湖洲,地处北洲之南,称为南洲;德宗光绪21年(年),划割6县交界处,在境内乌嘴设置南洲直隶厅,23年(年),厅址迁至九都新署。[19]

厅治南州(在今湖南省南县)。辖区东北界岳州府,西连澧州直隶州,东南与常德府乌嘴(今湖南省南县乌嘴乡)接壤。

根据何宗海先生的《晚清中国行政区划纲目》整理。

温馨提示:《浩瀚的历史画卷》推广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

赞赏

长按







































北京哪治疗白癜风
白癜风好治疗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angjiajiezx.com/zjjsxc/8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