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张家界是著名的中国旅游胜地,2亿多年前至万年前的地壳运动形成的石英砂岩峰林地貌与天门洞景观,以及当地发掘出土两具恐龙化石而建立的“湖南张家界芙蓉龙地质公园”,为人们所周知,然而在世人心目中张家界市似乎只有自然生态旅游资源而几无历史文化传承的瘠地。
其实,张家界市只是个年轻的新地名,“大庸”是她的古城名,这里生息着西南地区29个少数民族,超过全国55个民族的半数有余。大庸是个古国名,历史文脉可上溯到0年前,是有别于楚文化的区域文化系统,为中华古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里考古发现有迄今世界上最早的古栽培稻与农耕文明遗址,还是中国豆作的故乡。又分布有城头山、大庸城、古湘城、白公城、黔中城、重华城、里耶城、华容城、罗子城、麋子城等史前及商周以降古城址,以及南岳祝融墓、崇山驩兜墓、辰溪善卷墓、衡阳嫘祖墓、岳阳二妃墓、沅陵盘瓠墓、崧梁鬼谷墓、临澧申鸣墓、汩罗屈原墓、常德黄歇墓、澧县宋玉墓、历山赧王墓、青岩张良墓等古湘十三墓。并且是楚国三闾大夫屈原的故里。这里还出土有至今仍沉睡在文物库房的数千枚“慈利战国简”(简文包括《逸周书》《国语》《战国策》《管子》《宁越子》等)和“永定汉简”。
张家界的古老文化资源对中国地质学、考古学人类学、环境资源学、农耕文明起源、民族民谷学、历史地理地名学、简牍文献学、神话传说研究都具有重要价值。挖掘整理大庸古国文化,对抢救和保护湖南省与大西南历史文化遗产,提升湖湘文化底蕴,塑造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大国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特建议如下:
1、对代表张家界市大庸古国历史文化的标志性遗址遗存进行有序保护,尤其要保护好现存具有纪念意义的古物化遗迹与古建民居,力戒大拆大毁,避免铺张“大建”,将湖南大庸国古城(即张家界市)列为省级或全国重点文物保单位和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使张家界市转化为背托深厚历史传统文化底蕴支撑的旅游胜地,改变原先那种旅游仙境、文化沙漠的扭曲形象。
2、以梳理水系流域历史文化与传统文化为突破口,抓好以大庸历史文化为核心的湘西沅水、澧水流域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遗产的抢救性保护工作,原真性、活态性整理、保护与展示利用一批已经消亡或濒临消亡的农业行事、民族民谷、节候祭礼、宗教活动等传统文化遗产,推动地方文化建设项目,提高各民族间的凝聚力,满足本地区多民族日益发展的社会文化需求。
3、基于张家界丰厚的历史文化与传统文化资源优势,建议筹建张家界市博物馆,增进公众相关知识的了解与传播,以确立张家界市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与历史文化、传统文化遗产并重的城市品位。
4、在张家界市建立湖南省大庸古国历史文化研究常设机构,聚集当地有识之士,重视当地人才培养,形成进一步加强和深入展开大庸古国历史文化基础性研究的长效机制。
5、慈利楚简和永定汉简有重要历史文物与古文献价值,但出土后多年来整理与研究滞后,学界翘首以盼,建议国家社科基金设立专项课题,全国科研院所简牍文献学专家领衔主持,期在推动整理公布。
总之,实施张家界市大庸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和保护,设立必要的物馆设施和文化机构,有利于改变张家界城市文化形象与文化产业建设,有利于张家界市旅游资源提质升级,让历史文化与传统文化进入世人视野,让城市家园文化成为记忆工程,留得住古城愁,记得住家园情,忆得起故土亲,无疑可以大大彰显张家界新型城市发展的魅力。
(此文系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提案第号提案。作者宋镇豪,历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中国社会科学院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现任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来源:张家界日报)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angjiajiezx.com/zjjsxw/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