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晋芳
寺头乡蚕桑农企联合
党总支第一书记
新华讲书堂讲书人
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杨绛先生所著的《我们仨》。杨绛先生是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是我国近现代史上被尊称为“先生”的为数不多的女性学者之一。《我们仨》是杨绛先生九十三岁高龄时出版的回忆录,文章用朴实无华、亲切自然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杨绛先生和丈夫钱钟书,女儿钱瑗一家三口六十三年平淡幸福、守望相助的生活经历。
全书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我们俩老了”,以杨绛先生老年所做的一个“长达万里的梦”拉开了全文序幕。第二部分“我们仨失散了”,用梦境的形式完整记录了一家三口在人生最后阶段相依为命的深刻情感,满怀深情地追忆了女儿钱瑗、丈夫钱钟书先后离世的过程。第三部分“我一个人回忆我们仨”。
杨绛先生以平静细腻的笔触,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下笔,记录了自己和丈夫钱钟书夫妻二人婚后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年女儿与钱钟书相继离世这段充满坎坷,但相知相伴的温馨历程。
读完整本书,我既羡慕于杨绛夫妇和女儿钱媛之间那种相互尊重、无话不谈的亲子关系,更感动于杨绛和钱钟书先生“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令人羡慕的“美满婚姻”。
杨绛和钱钟书从清华大学校园内一见如故、相见恨晚的初识,到“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每天一封信的热恋,再到举案齐眉、相濡以沫66年的相互陪伴,他们的婚姻经受住了柴米油盐琐碎生活的考验,也经受住了岁月流年日复一日的消耗,用专一和浪漫成就了中国文坛一段广为流传的金玉良缘。
平淡的浪漫
幸福的生活
“遇到你之前,我没想过结婚;遇到你之后,我结婚没有想过和别人”——钱钟书和杨绛这种“决定一生的遇见”成为了多少人对爱情和婚姻最幸福的憧憬。走进《我们仨》,细读文章中关于他们感情的描写,我们会懂得什么是幸福的婚姻,怎样才能成就幸福的婚姻。
01
志趣相投三观相似
杨绛和钱钟书都出身于书香世家,家庭背景上的门当户对使得二人有许多相似之处,最为突出的是,二人都不善交际,喜欢安静地读书。婚后,杨绛随钱钟书到英国求学那段时间,读书成为夫妻俩最快乐的时光。
杨绛在书中回忆:“牛津大学图书馆里,满室满架都是文学经典。图书馆临窗有一行单人书桌,我可以占据一个桌子。架上的书,我可以自己取。读不完的书可以留在桌上。在那里读书的学生寥寥无几,环境非常清静。我为自己定下课程表,一本书一本书从头到尾细读。而钟书呢,则把假期的全部时间投入读书。大学图书馆藏书丰富,借阅限两星期内归还。我们往往不到两星期就要跑一趟图书馆。我们还有家里带出来的中国经典以及诗、词等书,也有朋友间借阅或寄赠的书,书店也容许站在书架前任意阅读,反正不愁无书。”
读书的幸福洋溢在字里行间。不仅如此,夫妻二人还经常共读一本书,比赛谁阅读的速度快,比赛谁遇到的生词少……共同的阅读兴趣和日积月累的书香气息使夫妻二人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找到了精神世界的无限乐趣,同时也形成了与世无争、不慕名利的性格。钱钟书的《围城》被拍成电影爆火后,许多人慕名而来拜访,钱钟书“不愿做动物园里的稀奇怪兽”就让杨绛为他守住门,挡客。杨绛也欣然同意,乐得清净!
纵观杨绛和钱钟书的婚姻,正是因为爱好上志趣相投,处事中三观相似,所以即使激情褪去,也不会索然无味,而能在平淡简单的生活中寻找心灵契合的乐趣,把每一天都过成良辰美景,让婚姻历久弥新。
02
彼此独立共同成长
杨绛曾说:“夫妻间最重要的是朋友关系,即使不能做知心的朋友,也该是相互尊重的伴侣。”而相互尊重的前提就是彼此独立。女人一旦没有了自己的事业和生活,就会失去自我,而失去自我的人又怎么可能赢得尊重呢?
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完美伴侣》中有这样一段台词:
“
“我20岁时就认识了你,我把我的人,我的青春、我的未来,一切都给了你,我永远要以你为中心,以你的选择为自己的选择,我没有选择住在哪里的权利,甚至没有选择手机的权利,我的发型、衣着打扮、所有的一切都要顾及你的审美,我想有一点自己的空间,自己的选择不行吗?照顾你的饮食起居、顾及你的情绪感受,而你是怎样对我的呢?”这段话,把一个失去自我的女性的悲哀诠释的淋漓尽致。有人说,“世界上没有所谓的全职太太,只有家庭主妇”。
的确,一段婚姻中,当一方必须依附另一方才能生活时,婚姻就失去了平等。而不平等的婚姻最终的结局不是曲终人散,便是相互折磨。如何在婚姻中实现家庭付出和自我成长的平衡,杨绛先生在《我们仨》中给出了答案。
杨绛本就是一位才女,早年就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研究院。她在文学方面的造诣,实际上并不逊色于钱钟书。可是婚后为了照顾“拙手笨脚”的钱钟书,她毅然放弃清华学业,陪伴钱钟书到英国留学。刚到英国时,钱钟书因饮食习惯保守,又不肯尝试“洋味儿”,总是吃不饱饭。于是,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大小姐杨绛开始学着做家务。钱钟书想吃红烧肉,但国外买不到相应的配料,杨绛就多次“试验”,使用文火慢炖的方法,用雪利酒代替黄酒,还真做出了像模像样的红烧肉。钱钟书吃得高兴,杨绛也觉得开心。
在做好钱钟书妻子这个角色的同时,杨绛先生始终没有放弃做自己。在陪伴钱钟书留学期间,她每天坚持学习,通晓了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回国后,翻译了《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年冬,杨绛完成了自己第一部剧作《称心如意》,在上海公演后好评如潮,随后她又创作了喜剧《弄真成假》等,成为当时炙手可热的优秀戏剧作家。随后又陆续出版了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长篇小说《洗澡》等轰动一时的作品,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实力成为中国文坛极具影响力的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
优雅人生
杨绛用自己的努力和才华告诉世人,钱钟书妻子,只是杨绛众多身份中的一种。她的成就,从来不是因为钱钟书,她的从容优雅,她的诗书气质,都只属于她自己!她用自身的迷人魅力赢得了钱钟书的尊重。钱钟书不仅尊称她为“先生”,还夸她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幸福的风
当然,好的婚姻绝不是单方面的努力,而是一场双向的奔赴。杨绛的第一部戏剧《称心如意》上演后,名声大噪的她,甚至一度超过了钱钟书,每当有人介绍钱钟书,都说“这是编剧杨绛的丈夫”。钱钟书不仅心里没有不平衡,反而敬佩她。看了妻子的戏剧后,钱钟书决定写一部长篇小说《围城》。杨绛很高兴,催促丈夫早点动笔。写书期间,杨绛不仅自己要工作,还要做家务、照顾公婆、负责女儿的功课,把一切都打理得井井有条。杨绛还是钱钟书小说的第一位读者,每次读到会心处,二人便心照不宣,哈哈大笑。正是因为杨绛的支持和鼓励,钱钟书的《围城》才大获成功。
杨绛先生用自身的经历告诉我们,夫妻之间不能因为对方才华横溢而心生嫉妒,更不要因为自己不够优秀而感到自卑,坚持共同进步的勇气,拥有并驾齐驱的底气,才能用爱和尊重共同筑牢婚姻围城,共同抵挡外界的电闪雷鸣,风霜雨雪。
03
真心接纳彼此包容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一段婚姻无法走到最后,肯定是因为家暴、出轨等原则性的问题,但事实上,生活中的鸡毛蒜皮,也足以把感情撞得破碎一地。许多夫妻从无话不说,到无话可说,走着走着就散了的原因,可能只是因为无法接受对方的小缺点或不完美。那么,面对婚姻中爱人的不完美,我们是指责抱怨,强行纠正,还是视若不见、心如死灰呢?《我们仨》中杨绛先生用一件件微不足道的生活小事教会了我们婚姻中的接纳和包容。
初到英国时,杨绛并不知道钱钟书是怎样的笨拙,直到他“因一人出门下公共汽车,未来得及站稳,而亲吻了牛津的地,磕掉了大半个门牙”才深有体会。后来杨绛生产住院,钱钟书一个人过日子,每到产院探望,他常苦着脸说:“我做坏事了。”打翻了墨水瓶把房东家的桌布染了,杨绛安慰他:“不要紧,我会洗”;不小心砸坏了台灯,杨绛安慰他:“不要紧,我会修。”……出院回家后,杨绛果然把丈夫闯的祸事一一解决了。从此以后,杨绛的“不要紧”成为钱钟书生活里的定海神针,让钱钟书安心读书,专心创作。
杨绛生下女儿后身体还未恢复,回到寓所,“拙手笨脚”的钱钟书居然炖了鸡汤,还剥了碧绿的嫩蚕豆瓣煮在汤里,端给她吃。杨绛对他的鸡汤赞不绝口。受到鼓励的钱钟书开始学做早餐,还贴心地在床上支一张小桌子,让杨绛在床上吃。杨绛开心地说:“这是我吃过最好吃的早餐。”钱钟书立马说:“你喜欢的话,我天天给你做。”这一做就是几十年。杨绛回忆:自己喜欢晚睡晚起,钟书则是早睡早起,除了家有女佣照管一日三餐的时期,和钟书有病的时候,每天的早饭总是钟书做,而且每次都做好端到床前给她吃。
其实,好的婚姻就是一场两个人的共修。不完美是婚姻的常态,婚姻中没有分的另一半,只有50分的两个人。接纳和包容对方的缺点才能成就完美婚姻。
《我们仨》中杨绛还有一段这样的回忆:“我爱整洁;阿瑗常和爸爸结成一帮,暗暗反对妈妈的整洁。例如我搭毛巾,边对边,角对角,齐齐整整。他们两个认为费事,随便一搭更方便。不过我们都很妥协,他们把毛巾随手一搭,我就重新搭搭整齐。我不严格要求,他们也不公然反抗。”
是啊,有多少人在婚姻中执着于把对方改变成自己期望的样子,可结果大多是大吵一架,伤害感情。在婚姻中降低期望、放下执念,对方舒适自由,自己也轻松愉悦,何乐而不为呢?理想状态的完美婚姻,一定是在学会舍弃之后才能得到。多一些包容,多一些欣赏,这样的婚姻才能长远。
朋友们,阅读点亮生活,阅读改变生活。走进《我们仨》,透过杨绛先生“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的淡淡追忆,我们看到了她和钱钟书相伴一生的美满婚姻,也看到了一个知识女性的的淡泊和豁达。愿你我都能从《我们仨》中学到面对生活、经营婚姻的智慧,做一个杨绛先生那样优雅从容的书香女性,拥有杨绛先生那样幸福持久的婚姻!
原标题:《红袖书濩泽|最美书香女性展播(五)》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angjiajiezx.com/zjjszy/123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