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红网时刻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张潘张家界报道
建筑是城市成长的年轮。每座地标性建筑,是“建”出来的,也是一个时代的土壤和气候“长”出来的。让我们行走在时间的漩涡中,感受改革开放40年来张家界地标的变化。
图为:旧貌南门口(摄影龚建军)
图为:大庸古城效果图
南门口曾经拥有张家界最繁华的街道、最多的历史文物古建筑、最稠密的人口、最活跃的经济。在老一辈张家界人记忆里,南门口是个具象存在,不仅承载着集体的记忆、情结,也浸润了一座城市的底蕴,是几十年的人与事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图为:旧观音大桥外貌(网友摄影:长颈鹿)
图为:新观音大桥外貌(摄影张潘)
观音大桥于年9月18日建成通车,因在桥的四处悬梯上分立的四座高1.6米的汉白玉观音塑像而得名。整个大桥显得雄伟而轻盈,庄重而秀丽。
图为:20世纪50医院
图为:医院
医院成立于年,经过几十年改革奋斗,由两层砖瓦房发展成“一院三区”的医疗集团。
图为:老汽车站(摄影张潘)
图为:新汽车站(摄影张潘)
张家界市中心汽车站位于张家界官黎坪,与火车站和天门山索道公司比邻,中心汽车站始建于60年代初期,隶属张家界市运输有限责任公司直属站务分公司,是张家界市唯一一家国家一级乙等车站。
图为:原祥龙酒店拆除,拍摄年3月13日(摄影夏晓光)
图为:中商广场(摄影张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zhangjiajiezx.com/zjjszy/7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