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核心景区之名称
田贵君
(张家界市旅游研究院院长田贵君)
一个旅游景区,从经济的和商业的角度看,它首先是一个旅游产品。至于这景区还是一个行政区,对于市场和游人来说,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是产品就得有个产品名称。
张家界对外旅游宣传的名称之乱已几十年了。鄙人也曾努力过,也曾呼吁我们要下决心解决这个问题。但收效甚微。
年张家界对外开始旅游接待,当年接待1.5万人。因当时的开发和接待主体是张家界国营林场,景区即林区,“张家界”这个林场名就自然地成为景区之名,稍后,也就自然地成为中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之名。
从市场和商业的角度看,“张家界”,也就成了一个旅游产品的名称。
早期的一些文化人,总觉得因姓氏定名(中国传统的地名命名法)的“张家界”不如它的另一个名字“青岩山”,于是企图叫响之,但终于未能如愿。
十年后建地级市,“张家界”已经是一个国内外旅游市场公认的旅游产品名称。而且,随张家界之后开发的紧邻的索溪峪和天子山,虽行政隶属不同,但市场基本上是把二者混于“张家界”这个旅游产品概念之中的。须知,市场与旅游者是不在意一个景区的行政隶属及其行政区划概念的,除非景区里有国境线。
建地级市时,出于平衡的需要,企图用一个新创的“武陵源”来统称三大景区,其出发点无可厚非。但是,因为大家知道的原因,人们没有处理好旅游产品名称和行政区划名称的关系。对于已经享誉市场十年的张家界这个旅游产品名称,硬要用一个新的且又是行政区划名称的名字将其取而代之,难度不是一般的大。只是这种努力一直顽强地坚持到了现在罢了。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市里和张管处对外言必称“张家界”,区里对外则只讲“武陵源”。
于是便有了各行其是的混乱。年命名中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时,用“张家界”;年遗产申报时,用“武陵源”;年申报世界地质公园和国家地质公园时,用“张家界”。还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用的是“武陵源”,世界地质学术界为石英砂岩峰林地貌命名,用的是“张家界”。
应该承认,时代的情境,历史的局限,地方观念之争,乃至申报者或评审者的喜好,都曾左右过这同一块神奇土地的名称的选择。名称之混乱,原因即此。
年,本人曾接待淳安县县长,吃饭时,这位已在景区转了两天的孔子的后裔,不好意思地向我坦陈他还没搞清楚张家界与武陵源是怎么回事。
如今,武陵源区和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处在行政管理体制上实现了“区处合一”,是好事。但如果就此认为这是“取而代之”条件的成熟,则是张家界的悲哀。
就一个名字问题,我们有必要和市场拧着干吗?
当年我们在外自称“大庸人”而别人一脸茫然时,我们还得补上一句“就是有张家界的那个市”。于是,大庸市名便随了张家界这个旅游产品名。其实“大庸”这个概念承载的历史文化,非同小可。不幸的是,让已有高知名度的旅游产品随名于市辖区名的努力却一直在进行中。
也有人想把张家界只作为一个旅游目的地概念而非旅游产品名称,认为在这个目的地概念中,有张家界武陵源、张家界天门山、张家界大峡谷、张家界茅岩河,等等。却不知如此一来,我们的核心景区被矮化得与天门山、大峡谷、茅岩河是并列关系了,而不是母鸡带小鸡的关系了。也就是说,核心景区与因自己的辐射效应而衍生的周边卫星景区平起平坐了。
张家界是一个单元性旅游经济区,作为一个旅游区,或是一个旅游目的地概念,“张家界”可以是一个若干旅游产品的组合体名称。但是,如果我们坚持用“张家界”这个名字作为我们主景区名,从名称上确立我们的核心景区在这个旅游目的地或旅游经济区中的主产品地位,再相较于名字前面还要冠以“张家界”的其他产品(景区),其鹤立鸡群的意义不就是再明显不过吗?
现在有游客把上了天门山、走了玻璃桥误认为巳经到过张家界了,难道不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
顺应市场吧!
建议:核心景区的旅游产品名称就叫“张家界”,不要叫“张家界武陵源”。而“武陵源”,则是拥有这个产品(即产品属地)的行政区名称。这没有改变也丝毫不有损于武陵源行政区的权益,武陵源区,是拥有这个世界级旅游产品的行政区。至于市域内其他产品(景区),则在名称前冠以“张家界”。
只有把我们的主景区(主产品)从名称上直称“张家界”而不称“武陵源”或“张家界武陵源”,也不说什么“核心景区”,这才是“张家界景区”与周边卫星景区的最好辨识方法。
(写于年9月,订正于年1月,公开发表于年1月)
(中国旅游漂流首创者、茅岩河漂流创始人田贵君)
作者简介:田贵君,男,土家族,湖南省张家界人,年11月生,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高级经济师。曾任张家界市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家界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吉首大学副校级督导员。现任张家界市旅游研究院院长。
(田贵君先生偕夫人赴贵州开展旅游考察活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zhangjiajiezx.com/zjjsqh/10620.html